时间 2023-08-11
栏目

国内

阅读

1440

院士≠院“仕”——中国院士官员化突出现象分析

院士≠院“仕” ——中国院士官员化突出现象分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受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很多官场上的领导借助职务之便,竞相争夺为数不多的院士名额,以此实现“以官谋学,以学养官”的恶性循环。 因此,官员院士化与院士官员化存在相当大的弊端。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和声誉,院士相当于副部级在我国已几乎公认。院士评选之所以受到过多的社会关注,是因为院士被赋予了过多的行政化、权威化色彩,其拥有的权利和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界。目前中国科学院六个学部共有院士823人,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共有院士910人,两院共有院士1733人。通过对这些院士进行行政级别调查,选取每位院士曾任或现任的最高职务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92%以上的院士都曾任或现任着相关行政职务,其中,曾任或现任正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院士人数占比84%,曾任或现任正厅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院士人数占比33%。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的院士官员化和官员院士化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必然存在以院士头衔为跳板实现飞黄腾达的官员。

   在我国科研体系中,国家的行政干预相当严重。国家用行政管理的办法管理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必须有主管单位或部门参加。行政参与干预了学术研究,科研要依 从于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申请的公正性。在很多时候申请项目也要邀请有分量的 角色加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人员对行政级别的盲目追求。一些在科技上取得成就的学者,后来担任了行政或技术领导职务。有了官职后,加上作为院士的权威,申请项目更成为易事。同时由于院士的巨大声望,一些官员也加入到了申请院士的行列中来,高官也积极申请并进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行列中来。无论院士官员化还是官员院士化都存在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的情况,被讽刺为“院士成了院仕”。从2015年开始被撤销院士资格的李宁到“白酒院士”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岳国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撤销院士资格,已经有6名院士利用职务便利从事违法犯罪行为而被撤销院士资格,这些都是用权谋利最后导致自身腐败、犯罪的典型案例。

   为了参选院士,一些候选人及其单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地对自己进行包装。导致了学术向权力让位,产生了“官员院士”。而这些官员有的并不是在学术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官职和院士这顶最高荣誉的帽子,从而争先恐后地想加入院士的队伍。这也就背离了设立院士的初衷,限制了院士作用的发挥。院士和其它工作岗位不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从事尖端科技的研究,因此要给院士创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让他们一心一意做科研,而不是当官。一旦修改院士评选规则,禁止院士从事行政工作,官员们就不用挤破脑袋往院士群体里钻,也可以保证院士的学术水准,使院士们成为纯粹的科研工作者,为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做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院士工作,多次以高度的战略眼光和理论视角审视、指导院士制度改革。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以完善制度、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2023年5月22日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并经选举当选为院士。”这里提出当选院士的人员都为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人员,而非行政官员、国企领导、学校校长等人员,院士候选人应该多一些坚守学术道德、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研学术精神,少一些官僚作风与气息。

   综上所述,院士去官化可以给予他们更多时间和空间搞科研,减少其堕落和腐败可能性,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跻身于世界前列。因此,“重科研、去官化”就是当今院士评选的风向标!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